
前面等于是一个前言,这以下就正式地进入我们破除受阴执取的正宗分了,叫“别明发相”,各别地说明当我们在正念真如的时候这个受阴所引发的相状。有十科。
一,过抑生悲;二,感激生勇;三,智衰成忆;四,慧胜成劣;五,失守生忧;六,慧劣成喜;七,见胜成慢;八,轻安自足;九,空解成断;十,爱极成贪。
有十种的感受会出现。这十种感受都是每一个人不同,因为你过去在感受当中所累积的潜在的种子不同,所以当真妄交攻的时候所显现的也就各人不同。
辛一、过抑生悲
我们先看第一种,过抑生悲。
过抑就是说,这个修行人对内心的感受,这种妄想的感受,经常用念佛、持咒来压抑它,来诃责它,他对这个感受的压抑、诃责是特别的过分。因为过分的压抑、诃责,而生起了一种非常强烈的悲愍之心,这悲愍之心悲愍到没办法控制,已经影响到他修止观的相续了,叫作过抑生悲。看经文就容易清楚。
我们先看第一段。
阿难!“彼善男子”,这个修习止观的人,“当在此中得大光耀”。当然,这个“此中”就是我们一再强调的,修行的所观境。你正念真如的所观境只有一个,就是现前一念心性,那个无相的真如。你内心当中不断地在无相真如当中修止修观,这个时候“得大光耀”。
“得大光耀”是说,你前面的色阴被破坏以后,你内心的智慧显现出来了,你能够知道我心即是佛心,佛心即是己心,知道心佛不二。这个时候“其心发明”,内心当中因为过分地压抑内心的感受,就产生一种广大的慈悲心。
这广大慈悲心产生以后是怎么回事呢?“内抑过分。”由这个慈悲心你就不断地诃责自己,为什么我到现在才知道要修行呢?为什么我到这个时候才知道要去度化众生呢?为什么我不早一点去发菩提心、度化众生?你就会产生一种过分诃责自己的心态。
然后,这个心态再相续下去,我们如果对这个心态、这种感受不断地去攀缘执著,这个时候就增长广大了。“忽于其处发无穷悲”,就在这一分慈悲感受发起的时候,产生一种无穷无尽的大悲心。这种大悲心不是只看到人而已,乃至于看到微小的蚊虻这种小虫,你看到它的感觉就好像看到一个赤子,一个刚出生的小孩子,他完全没办法去照顾自己。你内心就有一种使命感,应该去保护他、照顾他,甚至于看到他会产生怜愍的心,而不知不觉流下眼泪。当然,这个地方,按我们一般大悲的标准,就是过分了,慈悲心过分了。这种情绪的力量太强大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