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今天讲印祖的《竭诚方获实益论》中的关于求取世间学问的几则故事。竭诚就是诚心诚意,倾尽全力。实益就是真实受用。一开篇,印祖说道:“谚云,下人不深,不得其真。此言虽小,可以喻大。夫世间大而经术文章,小而一才一艺。若欲妙义入神,传薪得髓,艺超侪伍,名传古今。而不专心致志,竭诚尽敬,其可得乎。”
所以印祖就引用了世间的一句谚语,说“下人不深,不得其真”。“下人”就是一种谦卑恭敬的态度,就好像把对方摆在高处,自己在下面仰望他一样。只有这样,才能得到他的这个法。这并不是人情世故,而是法界的规律。世间法是如此,在佛法当中,极致的恭敬虔诚也是根本法。
印祖这里先从世间法说起,从小处说,一才一艺;往大处说,学问道术,这些你想要把它做到非常精微细致、出神入化,传承到它的精髓,出类拔萃,超乎其类,那都得要专心致志,竭尽诚心才能做到。
印祖还引用了管子的话, “思之思之,又重思之。思之不得,鬼神其将通之。”这个就很像佛教禅宗讲到的苦参密究,在净土叫执持名号,就是不断地去思考,去参究,如果这样还得不到他的精髓、真传,怎么办?这时候鬼神都会来帮你。
印祖接着管子的话说:“非鬼神之与通,乃精诚之极也。”实际上并不是鬼神来了,令其通达的,而是他的心专精至诚到极点,所以才到这个地步。
这一段,印祖提出了一个论据:“汉魏昭,见郭林宗。以为经师易遇,人师难逢。因受业,供给洒扫。林宗尝有疾,命昭作粥。粥成进之,林宗大呵曰,为长者作粥,不加意敬事,使不可食。昭更为粥复进,又呵之者三,昭容色不变。林宗曰,吾始见子之面,今而后知子之心矣。”
什么叫经师?就是泛泛地指传授经书学问的师长。这样的老师容易遇到。什么叫人师?就是教我们怎样做人的导师。这样的老师不容易遇到。为什么不容易呢?因为这样的老师需要德行、学问,各个方面都可以为人表率才行。
带着这样的想法,魏昭找到了郭林宗,日常侍奉他,照顾他的起居,打扫卫生。郭林宗当时曾重病在身,为了要试试魏昭的诚心,反反复复让他重煮粥,再三地呵斥他,但是魏昭的面色始终很平静,这说明他内心完全没有嗔怨。郭林宗被感动了:今日与君相见,才知君诚心一片。
我们佛门里面也讲:打不退,骂不退,才是佛门真宝贝。有时候我们信誓旦旦地说一些很有宗教情怀的花言巧语,说太多之后,连自己都不知道是真是假了。只有这样试一试,才知道内心真实的状态。
接下来印祖讲到第二个公案。“宋杨时,游酢,师事伊川。一日请益时久,伊川忽瞑目假寐,二子侍立不敢去。良久,伊川忽觉曰,贤辈尚在此乎,归休矣。乃退,门外雪深尺余矣。”这就是“程门立雪”这个典故。说宋代的杨时和游酢两人,拜在程颐门下学习。有一次,两人请益时间久了,程颐就假装睡着了,这两位学生就一直站在那里,站了很久也不敢离开。这时程伊川又突然醒过来说,你们还在此地呀?快回去休息吧。杨时和游酢这才敢退下。退出门的时候,门外的雪都积了一尺多厚。
后面接着又讲了三个故事。“张九成,十四岁游郡庠。终日闭户,无事不越其限。比舍生隙穴视之,见其敛膝危坐,对诗书若对神明,乃相惊服而师尊之。此四子者,所学乃世间明德新民,修齐治平之法。其尊师重道,尚如此之诚。故得学成德立,致生前没后,令人景仰之不已。至于弈秋之诲弈也,唯专心致志者胜。痀偻之承蜩也,以用志不分而得。”
还有一位张九成,十四岁进入府学学习,整天都闭门不出。隔壁的学生从门缝偷偷地看他,见他一个人在屋里独对诗书,还收敛双膝,端威而坐,就是咱们讲到的如对圣容。这不是慎独嘛。学生们都非常惊服,从此把他当老师一样尊敬。
接下来又讲到“至于弈秋之诲弈也”,这个是什么意思呢?就是在《孟子》里边,弈秋是当时全国特别善于下棋的人。他同时教两个学生下棋,其中一个专心致志,一心一意只听弈秋的话,学有所成,另一个心猿意马,虽然一起随弈秋学艺,却未能领悟棋艺。这则故事讲的就是心念不动,专心致志的人才能获益。
后面又讲到“痀偻之承蜩”,这也是个典故的,在《庄子》里面说,孔子到楚国,走到这个树林里边,看见一个驼背的老人正在用那种竹竿粘知了。他粘那个知了,就好像在地上随便由着他捡一样。孔子就说,先生真灵巧呀,你有什么窍门呀?这个驼背的老人就说,我的好方法就是,首先我要练手腕,经过五六个月的练习,在这个竿头叠两个弹丸不会坠落了,那么失手的情况已经很少了;再三个叠在一起还不会坠落的话,那他就非常灵巧了,在粘知了的时候,十次里面都不会有一次失手。如果说他叠到五个弹丸还不坠落的话,那在粘这个知了的时候,就和在地面上拾取东西一样容易。他举竿的这个手臂就像枯木的树枝,天地之大,物种之多,都只注意知了的翅膀,完全不会因为外在的干扰影响他对这个知了翅膀的注意。所以他说,我为什么不成功呢?当时孔子就转过身去给他弟子说,老人所说的道理就是,专心致志,不分散注意力,才能够达到出神入化的地步。
所以印祖说:“由是观之,学无大小,皆当以诚敬为主。”也就是说,世间一切学问技法,不论大小,都从诚敬中才能获得真实受用。
世间法尚且如此,佛法就更是如此了:“而况如来于往昔劫中,欲令众生,同成觉道。以无缘种,莫由得度。因兹普现色身,垂形六道。种种方便,随机利物。千门具启,一道同归。善根未种,未熟,未脱者,令其即种,即熟,即脱。应以何身得度者,即现何身而为说法。云布慈门,波腾行海。六度齐修,四摄普益。其布施也,内外俱舍。所谓国城妻子,头目髓脑,身肉手足,欢喜施与。故法华云,观三千大千世界,乃至无有如芥子许,不是菩萨舍身命处。”
这段话如行云流水一般,讲述了佛无数劫以来,为度众生所作的种种示现,要让一切众生开示悟入佛知见。其中讲到布施法,内身与外财全部都能舍,已经超越了凡夫常情能接受的程度。让我们看到,菩萨的格局心量确实不是凡夫所能匹配的。就像《法华经》里面讲到的,三千大千世界,任何情况、任何因缘、任何时空角落、人世因缘,处处在在无不是菩萨为众生舍生命之处。菩萨就是这样在做大布施。
印祖的意思是说,学习世间法尚且需要有个诚敬的态度,要想学习佛菩萨以身命为我们示现的法,就更要从诚敬中才能获取受用了。